欢迎您访问江苏新益机械有限公司网站, 现在时间是:

销售服务热线:138-0627-6977


         新闻中心

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出炉 "假改革"两面不讨好
【 来源: 】 【 发布时间:2012-11-26 】 【 字体:

     日前,民进党召开中常会通过所谓“中国事务委员会”设置要点,由现任党主席苏贞昌兼任召集人。由于该机构的名称、角色以及功能都不如外界期待,该机构对民进党转型的正面意义有限,外界普遍认为该机构将不能适应两岸发展新局。另一方面,虽然苏兼任召集人主要是出于权谋考虑,但缺乏魄力的假改革很困难导致两面不讨好的窘境,带来真真切切的政治“悲剧”。

中国事务委员会”不如预期

一是名称定性“中国”而非“两岸”。大陆“十八大”报告中首度提到“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大陆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充分展现大陆适应两岸新局、正视绿营民意的胸怀与诚意。对此,民进党内主张两岸交流的人士包括刚刚登陆归来的首席中常委谢长廷、曾访问大陆的现任高雄市长陈菊、主张“大胆西进”的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等都希望要成立机构的名称前缀使用相对中性的“两岸”或“大陆”,在国民党已经使用“大陆”的情况下,命名“两岸事务委员会”可以展现两岸交流的善意,更可以为民共交流拓展空间。但是,民进党中央忌惮“台独”深绿势力的反弹,自始至终始终坚持“中国事务委员会”的名称,反映出其“台独”意识型态僵化保守。

二是角色定位“整合”而非“交流”。民进党2012年“大选”失利,“最后一哩路”就是两岸政策无法让民众放心。为此,苏担任党主席后,提出先设立“中国事务部”,负责两岸论述的材料搜集与分析,再进行一系列座谈以凝聚共识,最后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检讨两岸政策。对此,外界普遍给予高度期待,尤其是谢长廷登陆之后,呼吁尽快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并将其作为民共交流平台的声音高涨。然而,立场顽固的“独”派、深绿势力强烈反弹,民进党前主席游锡堃、姚嘉文以及“一边一国连线”成员、台北市议员江志铭等连日来不断批评谢,并向苏施压,还叫嚣取消“中国事务委员会”,加上“台联党”高调配合,个性保守的苏贞昌最终选择向“独”派妥协,将其定位为“整合党内两岸机制的平台”,而非民共交流的平台。

三是功能定调“幕僚”而非“决策”。该机构取消“主委”一职,改设召集人,表明该机构并不需要决策负责人,并非以出台两岸政策新论述为目标,而只是把大家聚集起来讨论而已。同时,该机构设置5项要点包括,分析中国大陆情势、检讨因应两岸关系、检讨因应两岸政策、拟定与中国大陆交流策略、分析区域政经情势等,都彰显幕僚机构的特点,与已经成立的“中国事务部”的功能有所重叠,还有为民进党人士登陆设置限制条件的指向意涵。有民进党“立委”指出,“中国事务委员会”实质意义不大,“让人有点失望”。

综上,虽然为展现其改革姿态,民进党中央还特意表示,在设置要点中已有5次提到“两岸”,等于展现间接善意。但苏领导下的民进党对两岸关系认识僵化,不可能进行两岸政策转型,顶多是策略层面趋于务实,仍难脱离民进党1999年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基调。

机构出台背后的权力逻辑

一方面,苏意图主导民进党两岸政策话语权。民进党是派系共治,不同派系对于两岸政策有不同态度,大致可分为改革派、基本教义派以及保守派。谢系、蔡英文势力、许信良人马以及以陈菊为代表的部分新系,可归类为改革派;以游系、扁系、“独”派为代表,属于基本教义派;而以林浊水为代表的部分新系及苏系虽然主张因应情势变化,但立场与改革派相比更加保守,可称之为保守派。由于目前党内有关两岸政策的共识性文件仍是1999年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而两岸交流的情势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派的声音逐渐扩大。尤其是,谢长廷登陆并提出“宪法共识”,开创民进党正视两岸交流的新一页,获得外界正面响应,但也引发基本教义派与改革派论战,一时间,党内路线之争成为媒体焦点。

苏趁势以党主席身份兼任召集,主要出于稳定局势的需要,同时也借机巩固自身地位。首先,谢已经提出“宪法共识”,而苏定位的“中国事务委员会”又是“整合党内意见”而非“两岸交流平台”,谢兼任“主委”,势必引发改革派与基本教义派之间更大范围争论。苏若放任党内分歧扩大,或情势发展到逼迫苏表态时,苏将缺乏战略回旋余地。其次,谢登陆后引发以游锡堃为代表的基本教义派反弹,谢、游两大“天王”互相批判,苏以党主席身份兼任召集人可在谢、游两岸论战中充当裁判,彰显党主席权威。

另一方面,苏也有借机“卡住谢、压缩蔡”的考虑。首先,苏贞昌与蔡英文两大阵营的较量是民进党未来权斗的主线,苏占据党机器平台,蔡则擅长包括两岸论述在内的政策论述。蔡退出民进党权力核心之后,通过周游列国、就重大政策发声等系列动作进行政治保温,近期又借倡议召开“国是会议”博得广泛赞誉,加上其不断充实的两岸政策主张无形中对不擅两岸论述、避免就两岸政策表态的苏形成压力。苏主导“中国事务委员会”的平台,并且邀请蔡作为委员加入,就是要将蔡的意见纳入到党的体制内,统一党内发言口径,强化自身权威的同时削弱蔡的空间。

其次,在苏蔡较量的过程中,苏一度为拉拢谢而有意释出“主委”的位置给谢,但以“智多星”著称的谢凭“调酒之行”访陆后,已抢得民进党两岸交流的头筹。苏担心若真的将“主委”位置给谢,谢会主导民进党两岸论述,从而使苏面临边缘化的境地。同时,苏笃定谢具有强烈的政治企图心,再加上谢多次与自己敌对的教训,长期沉淀的“苏谢心结”并未真正解开,苏并不愿意看到谢凭借“主委”一职东山再起。

缺乏魄力或将酿成“悲剧”

苏在不愿意真正进行政策调整的心态下,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看似有诸多权谋算计,但也面临极高的政治风险。

首先,未能讨好呼吁改革的民意。党主席兼任召集人意味着苏要对争议性极高的两岸政策论述负全责。由于民进党内两岸政策面临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如何转型、在多大程度上呼应主流舆论与中间选民的诉求,如何面对基本教义派的阻挠,对于毫无两岸论述经验的苏而言,都是极具挑战的事情。如果苏只是做做样子,并不能呼应改革诉求,苏保守的形象将会被强化,终会被选民唾弃、被时代潮流所抛弃。目前看来,苏的所作所为并不能起到改革的效果,相反还遏制了党内改革的声音,不仅未获大陆方面重视,主流舆论也评价消极。《中国时报》称,苏贞昌此举不但未获得掌声,反而换来阵阵叹息声。

其次,“独”派也不领情。游锡堃表示,民进党与中国大陆的交流及接触,已有“中国事务部”,所以他对设这个委员会持保留态度。民进党籍台北市议员江志铭批评,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不是政策调整,是投机、投降,未来如果全党因此被大陆“牵着鼻子走”,不但民进党前途堪虑,台湾的未来更是黯淡。有舆论指出,苏兼任召集人致使“万千压力集于一身”,反给自己增加“新麻烦”。

最后,此举可能促成“谢蔡联盟”。吴子嘉专文“苏贞昌背信”指出,苏为换取谢长廷在党主席选举期间“保持中立,不支持特定候选人”,曾承诺在上任后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并邀请谢担任该委员会的召集人。在谢履行诺言后,苏却翻脸不认帐,是名符其实的“背信”。此举逼迫谢另辟途径与大陆交流,严重阻碍谢作为政治人物追求价值实现、历史定位的理想,让谢大为感慨,称“人类的悲剧,就是情势变更,但人不变更”,也直接影响党内第三大派系谢系的生存空间。而蔡阵营最缺乏的就是谢系这样有组织的党内力量,谢、蔡原本就有过联手抗苏的合作经验,对于两岸想法又更趋一致,因此,无论是对谢个人还是谢系成员,谢蔡联盟都可能成为最佳选项。

添加时间:2012-11-26  浏览次数:861